标王 热搜: 占美摇臂  Cartoni  LED  Focus  Lambda  P70  LED显示屏  P90  摇臂  P20 
 
当前位置: 首页 » 最新资讯 » 行业动态 » 正文

《中国好声音》的内容元素解读--参与者与四大导师

放大字体  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:2014-07-08  来源:影视器材网  作者:luguichun  浏览次数:1250
核心提示:在《中国好声音》的舞台上,不同地域、职业、年龄段、社会地位的人们汇聚一堂,他们每个人扮演着不同的角色,为观众呈现了一场精彩纷呈的“声音选秀”。
  在《中国好声音》的舞台上,不同地域、职业、年龄段、社会地位的人们汇聚一堂,他们每个人扮演着不同的角色,为观众呈现了一场精彩纷呈的“声音选秀”。笔者认为,在《中国好声音》中,主要的人物有以下几部分:
  
  1、参赛选手
  
  《中国好声音》并不是零门槛的选秀节目,它不同于其他节目有全国大范围的海选环节,所有学员都由节目副导演和音乐总监把关。虽然只有很少一部分学员是专业歌手,但都具备一定的专业水准。对于参赛选手的严把关体现了节目的专业化定位,即只关注声音,这与之前的“泛选秀”相比,不仅拉高了比赛的专业化水平,无形中也多了一些新鲜感。文化产品对人的吸引力之一在于其创新性,这样一个定位单一的节目,自然会因为其新意得到更多关注。从某种程度而言,《中国好声音》之所以一经推出就能取得骄人的收视成绩,与其参赛选手的专业化水平分不开。国家广电总局宣传管理司副司长高长力也曾表扬《中国好声音》的火,就是因为导师是顶级的,来唱歌的老百姓的声音也是顶级的,这个节目做到了关照现实和注重品质。这也能解释为什么《中国好声音》一经推出就取得了骄人的收视表现,而不是像其他选秀节目一样渐入佳境。
  
  但是,这并不妨碍《中国好声音》与草根阶层的紧密联系,依然打破了传统媒体音乐传播以歌唱家和艺术家为核心的格局。节目中的参赛选手无论从职业、年龄段及社会地位上看,都贴近收视群体:从职业上看,有都市白领,也有在校大学生;从地域上看,基本上也是涵盖了全国各大区域。某种程度上,每个参赛者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,他们不仅代表自己,也代表背后的广大收视群体。

   《中国好声音》不仅找到了好声音,还找到了好故事。如果一个选手的身份足够草根,情感经历绝对戏剧,人生追求绝对励志,这无疑让备受平庸生活折磨的普通观众感受到强烈的人生起伏,以此完成悲欢喜乐的情感消费26。几乎每个选手都是带着各自的故事来到观众面前:刚刚癌症痊愈的姚贝娜穿着T恤和牛仔裤登台演唱,因为“只想单纯的为唱歌而唱”;单身妈妈常颖为未圆的梦想而来;唱歌给病逝的父亲听的徐海星的一句:“我妈妈来了,然后我感觉我爸爸也来了”立即引爆了情感炸弹……《中国好声音》总导演金磊曾说“每个好声音背后,一定是有这个生命个体的情感与情怀。有些事很小,有些事很大,但是都可以归到一个很小的、就在你身边的因素,和人产生共鸣。”
  
  2、四大导师
  
  从2004年的《超级女声》到2010年的《非诚勿扰》,选秀类电视真人秀节目曾清一色的把节目重心放在选手身上,观众难免产生审美疲劳。在这个节目形态和元素亟需转变的时期,《中国好声音》适时地逆转了前一个时期的核心元素,将另一条线索表现得极其充分。它抬高了入选门槛、放弃海选、将评判权交予专业人士而非观众投票,不仅导师挑选选手,选手也挑选导师,虽是强调双向选择,但其实把控选手命运把重心又重新回到了导师身上。这种逆向的重心转移,变选手中心为导师中心、变充满渲染内容的交流中心为导师与学员的专业交流为中心,实则是向专业性,节目的专业信息量与可看性大大增强。
 
 
[ 最新资讯搜索 ]  [ 加入收藏 ]  [ 告诉好友 ]  [ 打印本文 ]  [ 违规举报 ]  [ 关闭窗口 ]

 
0条 [查看全部]  相关评论

 
 
Powered by DESTOON